龜頭炎可能由感染、過敏、衛生不良、包皮過長、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危害包括局部不適、繼發感染、排尿障礙、性功能障礙、心理負擔等。
1、局部不適:龜頭炎常表現為紅腫、瘙癢、疼痛,嚴重時出現糜爛或潰瘍。反復摩擦可能加重癥狀,影響日常活動。保持局部清潔干燥,避免抓撓,穿著寬松棉質內褲可緩解不適。
2、繼發感染:細菌或真菌感染未及時控制可能擴散至尿道、前列腺。念珠菌性龜頭炎可能伴隨白色分泌物,需使用克霉唑乳膏、氟康唑等抗真菌藥物。合并細菌感染時可選擇莫匹羅星軟膏。
3、排尿障礙:炎癥導致尿道口狹窄或瘢痕形成,出現尿頻、尿急、尿痛。長期排尿困難可能引發尿潴留或腎積水。包莖患者需考慮包皮環切術,尿道擴張術適用于嚴重狹窄病例。
4、性功能障礙:慢性炎癥導致龜頭敏感度下降,出現勃起障礙或性交疼痛。心理壓力可能進一步加重癥狀。治療原發病同時需進行心理疏導,配偶共同參與有助于恢復信心。
5、心理負擔:病程遷延不愈易引發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青少年患者可能因羞恥感延誤就醫。建立正確疾病認知,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支持。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冬瓜、薏仁等利尿食材攝入。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但應避免騎行等壓迫會陰部的活動。定期溫水坐浴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合并糖尿病者需嚴格控糖。癥狀持續超過一周或出現發熱、膿性分泌物時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