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乳糖酶、選擇低乳糖乳制品、逐步適應和藥物治療等方式改善。乳糖不耐受通常由乳糖酶缺乏、腸道菌群失衡、遺傳因素、腸道疾病和年齡增長等原因引起。
1、調整飲食:
減少或避免攝入高乳糖食物是改善乳糖不耐受的基礎措施。牛奶、冰淇淋、奶油等乳制品乳糖含量較高,可選擇豆漿、杏仁奶等植物性替代品。部分人群少量分次飲用牛奶可能減輕癥狀,建議從50毫升開始嘗試并觀察反應。發酵乳制品如酸奶、奶酪因乳糖部分分解,耐受性通常較好。
2、補充乳糖酶:
口服乳糖酶制劑能在進食乳制品前幫助分解乳糖,常見藥物包括乳糖酶膠囊、乳糖酶片等。這類補充劑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需注意不同產品活性單位差異。乳糖酶滴劑可直接加入牛奶中預處理,適合兒童或吞咽困難者。
3、低乳糖乳制品:
市售無乳糖牛奶通過添加乳糖酶預先分解乳糖,保留鈣和蛋白質等營養。低乳糖奶粉、水解乳糖配方等特殊醫學用途食品也可作為選擇。購買時需查看營養成分表,確認乳糖含量≤0.5克/100毫升。
4、逐步適應:
部分輕度不耐受者可通過持續少量攝入乳制品刺激腸道產生適應性。建議每日飲用50-100毫升牛奶,2-4周內緩慢增量。此過程中出現嚴重腹脹腹瀉應停止,合并腸易激綜合征者慎用該方法。
5、藥物治療:
對于繼發性乳糖不耐受如腸炎后,需治療原發疾病。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乳酸菌可改善腸道微生態,緩解消化不適。蒙脫石散等胃腸黏膜保護劑能減輕腹瀉癥狀,需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
乳糖不耐受者應保證每日鈣攝入量,可通過食用豆腐、深綠色蔬菜、堅果等補充。規律進行負重運動如步行、跳繩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閱讀食品標簽時注意識別乳糖、乳清粉等成分,外出就餐可提前告知餐飲服務人員特殊需求。建議每6-12個月檢測骨密度,特別是絕經后女性和老年人。癥狀持續加重或伴隨體重下降、血便等情況需及時消化科就診排除克羅恩病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