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腔鏡手術主要用于診斷和治療子宮腔內病變,常見適應癥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異常子宮出血及不孕癥檢查等。
1、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是宮腔鏡手術最常見的治療對象,表現為子宮內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贅生物。宮腔鏡能直接觀察息肉位置、大小及基底情況,通過電切或冷刀切除病灶,術后病理檢查可明確性質。多數患者術后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等癥狀明顯改善。
2、子宮黏膜下肌瘤:
向宮腔內突出的黏膜下肌瘤可通過宮腔鏡行肌瘤切除術。手術需評估肌瘤大小一般<5cm及突向宮腔比例>50%,采用電切環逐層削除肌瘤組織。該方式能保留子宮完整性,特別適合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術后妊娠率可達60%以上。
3、宮腔粘連:
宮腔粘連Asherman綜合征多由宮腔操作或感染導致,表現為月經減少或閉經。宮腔鏡能在直視下分離粘連組織,術后放置宮內節育器或球囊支架預防再粘連,配合雌激素治療促進內膜修復。中重度粘連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術。
4、異常子宮出血:
對于藥物治療無效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宮腔鏡可明確出血部位并實施子宮內膜切除術。通過電凝或熱球囊消融部分內膜,減少月經量,適用于無生育需求的女性。該手術對80%以上的月經過多患者有效,但需注意術后可能出現閉經。
5、不孕癥檢查:
宮腔鏡是不孕癥的重要檢查手段,能發現宮腔畸形如縱隔子宮、內膜炎癥或異物殘留等影響胚胎著床的因素。同時可在術中行輸卵管通液試驗評估通暢性,對發現的病變可同步治療,提高自然妊娠率。
術后建議保持外陰清潔,2周內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飲食上增加蛋白質攝入促進創面愈合,如魚類、瘦肉、豆制品等,適量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術后1個月需復查超聲評估宮腔恢復情況,異常出血或發熱需及時就診。有生育需求者建議術后3-6個月再嘗試妊娠,期間可通過基礎體溫監測或排卵試紙掌握排卵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