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不張可通過體位引流、呼吸道清理、氧療支持、藥物治療、機械通氣等方式治療。該癥狀通常由呼吸道阻塞、肺部發育不全、感染、胎糞吸入、先天性畸形等原因引起。
1、體位引流:通過調整嬰兒體位促進分泌物排出,采用頭低腳高姿勢配合背部叩擊,每日進行3-4次。此方法適用于因痰液堵塞導致的肺不張,操作時需注意避免壓迫腹部。
2、呼吸道清理:使用吸痰器清除鼻腔及氣道分泌物,配合霧化吸入生理鹽水稀釋痰液。對于胎糞吸入綜合征患兒需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操作需由專業人員執行。
3、氧療支持:經鼻導管或頭罩給予30%-40%濃度氧氣,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嚴重病例需采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監測動脈血氣指標調整參數。
4、藥物治療:細菌感染選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曲松或紅霉素。支氣管痙攣可使用沙丁胺醇霧化,合并心衰時需應用呋塞米等利尿劑。
5、機械通氣:對嚴重呼吸衰竭患兒采用高頻振蕩通氣或常頻通氣模式,設置合適呼氣末正壓防止肺泡萎陷。需密切監測氣道壓力及血氣變化。
日常護理需保持環境濕度在50%-60%,喂養時采取少量多次原則避免嗆咳。恢復期可進行被動肢體活動促進肺循環,定期隨訪胸片評估肺復張情況。母乳喂養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強抵抗力,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