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膿腫可能由腹腔感染擴散、術后并發癥、外傷性膈肌損傷、鄰近器官炎癥蔓延、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腹腔內器官如闌尾、膽囊或腸道發生感染時,病原體可能通過淋巴或血液擴散至膈下間隙。化膿性闌尾炎、膽囊穿孔等疾病易導致膿液積聚,形成局部膿腫。早期控制原發感染灶可降低風險。
上腹部手術后約5%-10%患者可能出現膈下膿腫,與術中污染或引流不暢有關。胃切除術、肝臟手術等操作可能破壞膈肌屏障功能,術后需監測體溫和白細胞水平變化。
胸腹部穿透傷或鈍器傷可造成膈肌破裂,使消化道內容物進入膈下間隙。伴隨劇烈腹痛和呼吸困難癥狀時,需通過CT掃描確認是否存在膿腫形成。
肝膿腫、胰腺炎等疾病可能直接侵蝕膈肌結構。化膿性肝膿腫患者中30%會繼發膈下感染,表現為持續高熱和肩部放射痛,需穿刺引流聯合抗生素治療。
糖尿病、HIV感染等免疫缺陷患者更易發生隱匿性膈下膿腫。這類患者可能缺乏典型發熱癥狀,但會出現難以解釋的消瘦和C反應蛋白升高,需增強CT輔助診斷。
預防膈下膿腫需重視腹部創傷后的抗感染治療,術后患者建議早期下床活動促進引流。飲食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食物如魚肉粥、蔬菜泥,避免辛辣刺激。恢復期可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增強膈肌運動功能,每日2-3次,每次10分鐘。出現持續發熱或腹痛加重時需及時就醫進行超聲引導下穿刺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