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積液可通過觀察隨訪、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穿刺引流、手術治療等方式處理。盆腔積液可能由排卵期生理變化、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腫瘤、宮外孕破裂等原因引起。
排卵期或月經周期后半段出現的少量盆腔積液屬于正?,F象,通常無不適癥狀且積液量小于3cm。此類情況無需特殊治療,建議1-2個月后復查B超觀察吸收情況。日常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外陰清潔即可。
盆腔炎引起的積液多與細菌感染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腹墜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急性期需臥床休息,藥物治療可選擇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甲硝唑等抗生素,配合超短波等物理治療促進炎癥吸收。
子宮內膜異位癥導致的巧克力樣積液,常伴隨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和性交痛。藥物治療采用孕三烯酮、達那唑、GnRH-a等抑制內膜生長,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考慮腹腔鏡手術清除病灶。
卵巢癌等惡性腫瘤引起的血性積液,多伴有CA125升高、腹部包塊及消瘦癥狀。需通過腫瘤細胞減滅術聯合紫杉醇+卡鉑化療方案處理,術后每3個月復查腫瘤標志物及影像學檢查。
宮外孕破裂或黃體破裂導致的急性盆腔積血,突發劇烈腹痛伴休克表現時需緊急腹腔鏡探查,根據情況選擇輸卵管切除或黃體縫合術,術后補充鐵劑糾正貧血。
日常建議增加高蛋白食物如魚肉、雞蛋攝入促進積液吸收,避免辛辣刺激飲食。適度進行瑜伽、慢跑等有氧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月經期禁止盆浴。長期存在積液需每3-6個月婦科檢查,監測積液量變化及伴隨癥狀。出現持續腹痛、異常陰道流血或短期內積液量明顯增加時,應及時就診排除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