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量少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檢查項目,主要包括性激素六項、婦科超聲、甲狀腺功能、宮腔鏡檢查、抗苗勒氏管激素檢測。
1、性激素六項:
通過檢測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雌二醇等激素水平,評估卵巢功能及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是否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早衰等疾病常表現為激素水平紊亂,需在月經第2-5天抽血檢查。
2、婦科超聲:
經陰道或腹部超聲可觀察子宮內膜厚度、卵巢形態及血流情況。子宮內膜薄<8mm、宮腔粘連、子宮畸形等結構性問題會導致月經量減少,超聲能直觀顯示這些病變。
3、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素水平異常直接影響月經周期。甲亢或甲減均可導致月經稀發、經量減少,需檢測促甲狀腺激素、游離T3/T4等指標,尤其伴有體重波動、乏力癥狀時更需排查。
4、宮腔鏡檢查:
對于疑似宮腔粘連、子宮內膜息肉或結核性子宮內膜炎者,需在月經干凈后3-7天進行宮腔鏡直視檢查。該檢查能明確宮腔形態及內膜病變程度,必要時可同步行粘連分離術。
5、抗苗勒氏管激素:
AMH檢測可評估卵巢儲備功能,低于1.1ng/ml提示卵巢功能減退。對于年輕女性出現經量進行性減少,伴潮熱盜汗等癥狀時,該檢查有助于早發現卵巢早衰。
除醫學檢查外,建議記錄至少3個月經周期的出血天數及衛生巾用量,避免過度節食或劇烈運動。日常可適量增加核桃、黑芝麻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配合快走、瑜伽等溫和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若伴隨頭痛、視力變化或泌乳等異常,需及時排查垂體病變。長期月經量少可能影響生育功能,建議盡早就診明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