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傷是指肌肉或肌腱因過度拉伸或突然收縮導致的軟組織損傷,常見于運動或體力活動中,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
1、損傷機制:
肌肉拉傷通常發生在肌肉快速收縮或被動拉伸時,肌纖維或肌腱因超出承受范圍而出現部分或完全撕裂。常見于熱身不足、動作不規范或疲勞狀態下發力,如短跑起跑、舉重等爆發性動作易導致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部位拉傷。
2、臨床表現:
輕度拉傷表現為局部壓痛和輕度腫脹,中度損傷會出現明顯疼痛伴隨淤青和肌肉痙攣,重度拉傷可能聽到"啪"的斷裂聲并伴隨功能障礙。急性期疼痛在活動時加劇,休息后緩解,慢性期可能遺留僵硬感。
3、分級標準:
根據損傷程度分為三級:Ⅰ級為少量肌纖維撕裂,功能基本正常;Ⅱ級約30%肌纖維斷裂,伴肌力下降;Ⅲ級為完全斷裂,出現肌肉回縮和明顯凹陷。超聲或MRI可明確損傷范圍和程度。
4、易發部位:
下肢肌肉拉傷占70%以上,好發于腘繩肌、腓腸肌和股四頭肌;上肢多見于肩袖肌群和肱二頭肌。腰背部豎脊肌拉傷常見于搬重物等動作,頸部拉傷多由突然轉頭引起。
5、高危因素:
肌肉柔韌性差、既往損傷史、寒冷環境運動、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因素增加拉傷風險。青少年生長快速期肌肉延展性不足,中老年肌腱退化也易發生損傷。某些藥物如他汀類可能影響肌肉修復能力。
急性期建議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48小時后可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恢復期逐步進行等長收縮訓練和柔韌性練習,如腘繩肌拉傷可做仰臥位勾腳練習。日常需加強核心穩定性訓練,運動前充分熱身10-15分鐘,注意補充含鎂、鈣的食物如香蕉、深綠色蔬菜。若出現持續腫脹或異常響聲應及時骨科就診排除肌腱完全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