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樣囊性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腫塊生長、神經侵犯癥狀、疼痛、潰瘍出血、遠處轉移。該疾病早期癥狀隱匿,后期表現與腫瘤部位和侵犯范圍密切相關。
1、腫塊生長:
腫瘤多起源于唾液腺如腮腺、頜下腺,表現為無痛性緩慢增大的硬結。腫塊質地堅硬且邊界不清,可能伴隨局部皮膚粘連。發生在小唾液腺時可見腭部或舌根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早期通常完整。
2、神經侵犯:
沿神經鞘浸潤生長是特征性表現,三叉神經下頜支最常受累。患者出現面部麻木、刺痛或灼燒感,嚴重時引發咀嚼肌癱瘓。發生在腮腺可能壓迫面神經導致不同程度面癱。
3、疼痛癥狀:
約60%患者出現持續性鈍痛或刺痛,夜間加重。疼痛源于腫瘤壓迫神經或侵犯骨組織如頜骨、顱底,上頜病變可能引發放射性頭痛。疼痛程度與腫瘤大小無直接相關性。
4、潰瘍出血:
腫瘤突破黏膜后形成火山口樣潰瘍,邊緣隆起伴壞死組織覆蓋。口腔內病變易受摩擦引發出血,鼻腔腫瘤可能導致反復鼻衄。潰瘍基底常有黃白色分泌物伴惡臭。
5、遠處轉移:
肺轉移最常見占轉移病例70%,早期多無癥狀,后期出現咳嗽、咯血。骨轉移好發于脊柱和骨盆,引發病理性骨折。肝臟轉移可能出現黃疸、腹水,但發生率低于10%。
腺樣囊性癌患者需保持口腔清潔,使用軟毛牙刷避免黏膜損傷。飲食宜選擇高蛋白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辛辣刺激。術后放療期間建議含服冰水緩解口干,定期進行胸部CT監測肺轉移。出現持續性疼痛或新發神經癥狀時應立即復查,長期隨訪需涵蓋頭頸部MRI和全身骨掃描。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但需避免頜面部劇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