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關節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關節腔內化膿性炎癥,常見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主要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及發熱等癥狀。
1、病因:
化膿性關節炎多由細菌經血行播散、鄰近感染灶擴散或直接創傷感染所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占70%以上病例,其次為A組鏈球菌和革蘭陰性菌。糖尿病、免疫抑制狀態、關節內注射或手術是常見高危因素。
2、典型癥狀:
急性期表現為突發關節劇痛、腫脹、皮膚發紅伴局部溫度升高,膝關節和髖關節最常受累。90%患者出現38.5℃以上高熱,關節活動時疼痛加劇并伴有保護性肌痙攣。兒童可能出現假性癱瘓。
3、診斷方法:
關節穿刺液檢查是確診關鍵,膿性液體白細胞計數常>50×10?/L,葡萄糖水平低于血糖50%。血培養陽性率約50%,CRP和血沉顯著升高。MRI可早期顯示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腫,X線在發病1-2周后才出現骨質破壞征象。
4、治療原則:
需立即靜脈使用抗生素,經驗性選擇覆蓋葡萄球菌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后根據藥敏調整。關節腔引流每日1-2次,必要時行關節鏡灌洗。患肢制動2-3周,待炎癥控制后逐步恢復活動以防關節僵硬。
5、并發癥:
未及時治療可導致關節軟骨破壞、骨性強直或骨髓炎。兒童髖關節感染可能引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約15%患者遺留永久性關節功能障礙,嚴重者需行關節置換術。
預防化膿性關節炎需注意皮膚傷口消毒,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急性期應保持患肢功能位,恢復期進行非負重關節活動訓練。日常補充維生素C和蛋白質有助于組織修復,但需避免高嘌呤飲食以防誘發痛風性關節炎。出現關節紅腫熱痛伴發熱時應立即就醫,延誤治療可能造成不可逆關節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