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胃癌的診斷標準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內鏡活檢及病理學評估綜合判斷。診斷依據包括術后胃解剖結構改變、吻合口區域新發腫瘤特征、組織病理學確認腺癌等。
1、臨床表現:殘胃癌患者常見上腹隱痛、餐后飽脹、體重下降等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現。癥狀缺乏特異性,需與反流性胃炎、吻合口潰瘍等鑒別。
2、影像學檢查:增強CT可顯示殘胃壁增厚、周圍淋巴結腫大及遠處轉移灶。上消化道造影能觀察吻合口狹窄、充盈缺損等結構異常。PET-CT有助于評估全身轉移情況。
3、內鏡檢查:胃鏡可直接觀察殘胃黏膜病變,發現潰瘍型、隆起型或浸潤型病灶。染色內鏡和放大內鏡可提高早期病變檢出率。檢查需重點關注吻合口周圍5cm區域。
4、活檢病理:內鏡下取至少6塊組織送檢,病理報告需明確腺癌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及Lauren分型腸型/彌漫型。免疫組化檢測HER2、MMR蛋白表達指導后續治療。
5、分期評估:根據AJCC第8版TNM分期系統,結合CT、EUS、腹腔鏡等檢查確定腫瘤浸潤深度T分期、淋巴結轉移N分期和遠處轉移M分期。骨掃描排除骨轉移。
日常飲食建議選擇易消化食物,避免過熱、辛辣刺激。術后患者需定期胃鏡隨訪,建議每年1次。適度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增強免疫功能。出現持續上腹痛或進食梗阻感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