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可通過皮膚表現、病程特點、誘因識別、伴隨癥狀、實驗室檢查等方式判斷。蕁麻疹通常由過敏反應、物理刺激、感染、自身免疫、藥物等因素引起。
1、皮膚表現:典型癥狀為突發的紅色或蒼白色風團,邊界清晰,形態不規則,伴有明顯瘙癢。風團通常在24小時內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復發作。皮膚劃痕試驗陽性輕劃皮膚后出現條狀隆起支持診斷。
2、病程特點:急性蕁麻疹病程短于6周,多與食物過敏或感染相關;慢性蕁麻疹持續超過6周,需排查系統性疾病。發作具有游走性,風團消退后不留痕跡,此特點可與濕疹鑒別。
3、誘因識別:常見誘因包括海鮮、堅果等食物,青霉素等藥物,冷熱刺激或機械壓力。記錄發作前24小時的飲食、接觸史有助于明確病因。約50%慢性病例找不到明確誘因。
4、伴隨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血管性水腫眼瞼、口唇腫脹,甚至過敏性休克血壓下降、呼吸困難。合并腹痛、關節痛可能提示蕁麻疹性血管炎,需進行皮膚活檢確診。
5、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是否升高,過敏原檢測尋找特異性IgE抗體。慢性患者需篩查甲狀腺抗體、抗核抗體等自身免疫指標,必要時行幽門螺桿菌檢測。
日常避免搔抓皮膚,穿著寬松棉質衣物。飲食可嘗試低組胺飲食,暫時規避海鮮、發酵食品。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減輕壓力誘發的蕁麻疹。急性發作期可冷敷患處,慢性患者建議記錄癥狀日記幫助醫生判斷病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