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皮炎可能由遺傳易感性、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接觸過敏原、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避免過敏原接觸、外用藥物、口服抗組胺藥、免疫調節治療、紫外線療法等方式治療。
1、遺傳因素:家族過敏史是重要風險因素,父母患有濕疹或哮喘者子女發病率顯著增高。這類患者需注重皮膚保濕修復,選擇無香料無酒精的潤膚霜,避免穿著化纖衣物減少摩擦刺激。
2、屏障受損:過度清潔或環境干燥導致角質層結構破壞,使過敏原更易穿透皮膚。建議使用含神經酰胺的修復霜,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清潔后3分鐘內涂抹保濕劑鎖住水分。
3、過敏原接觸:常見致敏物質包括鎳金屬、染發劑、塵螨排泄物等。可通過斑貼試驗明確過敏原,日常生活中需避免佩戴合金飾品,選擇低敏洗滌劑,定期除螨降低環境致敏風險。
4、免疫異常:Th2細胞過度活化引發IgE介導的變態反應,表現為劇烈瘙癢和紅斑。急性期可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口服氯雷他定緩解癥狀,慢性患者需采用他克莫司軟膏進行局部免疫調節。
5、微生物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會加重皮膚炎癥反應。合并感染時需聯用莫匹羅星軟膏,日常可選用含茶樹精油的抗菌沐浴露,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搔抓。
過敏性皮炎患者應建立長期管理計劃,飲食上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三文魚、亞麻籽,限制高組胺食物如海鮮、發酵食品攝入。選擇棉質透氣衣物,運動后及時清潔汗液,居家使用加濕器維持50%濕度。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滲液結痂時需及時皮膚科就診,排除特應性皮炎或接觸性皮炎等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