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減少癥指孕婦外周血血小板計數低于100×10?/L的病理狀態,可能由妊娠期生理性稀釋、營養缺乏、妊娠高血壓疾病、免疫異常、感染等因素引起。
1、生理性稀釋: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導致血液稀釋,血小板相對減少。無需特殊治療,建議定期監測血小板計數,保證充足睡眠,避免劇烈運動。孕期均衡飲食可輔助改善,如適量攝入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等富含鐵和葉酸的食物。
2、營養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影響巨核細胞生成。每日補充400μg葉酸復合維生素,增加牛肉、菠菜、雞蛋等食物的攝入。血小板計數>50×10?/L且無出血傾向時,通常不需藥物干預。
3、妊娠高血壓疾病:子癇前期引發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壓控制是關鍵,可選用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緩釋片等降壓藥物。患者可能出現頭痛、視物模糊等癥狀,需密切監測尿蛋白及肝功能指標。
4、免疫異常:抗血小板抗體破壞血小板。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是首選方案,嚴重者需使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該類型可能伴隨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等表現,分娩前需將血小板提升至50×10?/L以上。
5、感染因素:病毒或細菌感染抑制骨髓造血。需針對病原體治療,如阿昔洛韋抗病毒、頭孢曲松抗細菌感染。反復發熱伴血小板進行性下降時,需排查CMV、EBV等特殊病原體。
妊娠期血小板減少癥患者應每周進行血常規監測,避免磕碰受傷。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如魚肉、獼猴桃等食物有助于血管壁修復。適度進行散步、孕婦瑜伽等低強度運動,避免仰臥位運動以防靜脈回流受阻。出現鼻腔出血不止、皮下大片瘀斑等嚴重出血表現時需立即就醫,分娩方式需由產科醫生根據血小板計數及臨床狀況綜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