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篩查中常用的醫學影像學方法主要有X線攝影、超聲檢查、CT掃描、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
1、X線攝影:
X線攝影是基礎篩查手段,通過電離輻射成像顯示組織密度差異。乳腺鉬靶攝影是乳腺癌篩查的金標準,能發現微小鈣化灶;胸部X線可用于肺癌初步篩查,但敏感度低于CT。低劑量胸部X線輻射量約為常規CT的1/5,適合大規模人群篩查。消化道鋇餐造影通過對比劑顯示食管、胃部病變輪廓,對早期癌變檢出率有限。
2、超聲檢查:
超聲利用高頻聲波實時成像,無輻射且操作靈活。甲狀腺超聲可檢出3毫米以上結節,結合彈性成像判斷惡性風險;腹部超聲對肝癌、胰腺癌篩查具有價值,但受腸道氣體干擾較大。腔內超聲如經直腸前列腺超聲能提高局部病灶檢出率,超聲造影可增強腫瘤血管顯影,區分良惡性病變的準確性達80%以上。
3、CT掃描:
低劑量螺旋CT是肺癌篩查的首選方式,能發現2毫米以上肺結節,較X線死亡率降低20%。全腹部增強CT可同時評估肝臟、腎臟等多器官病變,通過三期掃描觀察腫瘤強化特征。虛擬結腸鏡通過三維重建檢測結直腸息肉,但需配合腸道準備。CT輻射量約為常規X線的50-100倍,需嚴格掌握適應癥。
4、核磁共振成像:
MRI利用磁場和射頻波成像,對軟組織分辨率極高。乳腺動態增強MRI對致密型乳腺的癌變檢出率比鉬靶高30%,前列腺多參數MRI可定位臨床顯著性癌灶。彌散加權成像能反映細胞密度差異,肝臟特異性對比劑可提高小肝癌檢出率。檢查時間長達30-60分鐘,體內金屬植入物患者禁用。
5、PET-CT:
PET-CT結合代謝與解剖成像,通過氟代脫氧葡萄糖FDG顯像反映腫瘤糖代謝活性。對淋巴瘤、黑色素瘤等惡性腫瘤分期靈敏度超過90%,能發現傳統影像遺漏的轉移灶。假陽性可能發生于炎癥部位,腦部及泌尿系統顯像受限。檢查費用昂貴且輻射量較大,多用于高危人群或疑難病例。
選擇影像學方法需綜合考慮篩查目的、器官特性及個體風險。40歲以上建議每年低劑量胸部CT聯合腹部超聲;乳腺癌高風險人群應每1-2年進行鉬靶與MRI交替檢查;胃腸癌篩查需結合內鏡與影像學。檢查前去除金屬物品,妊娠期慎選X線類檢查,腎功能不全者避免釓對比劑。篩查異常時需通過病理活檢確診,影像學隨訪間隔根據病灶性質調整,同時保持規律運動與地中海飲食有助于降低癌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