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過敏可能引起腹痛,通常由免疫系統異常反應、藥物成分刺激、胃腸道黏膜損傷、內臟平滑肌痙攣、繼發性炎癥反應等因素引起。藥物過敏可通過停用致敏藥物、抗組胺治療、糖皮質激素應用、補液支持、對癥止痛等方式緩解。
藥物過敏時IgE介導的Ⅰ型超敏反應可激活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胃腸道毛細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引發內臟水腫和牽涉痛。這類腹痛多伴有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口服氯雷他定。
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可能直接損傷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造成化學性胃炎。表現為上腹灼痛伴惡心嘔吐,建議改用對乙酰氨基酚替代治療,同時服用硫糖鋁保護胃黏膜。
抗生素過敏可能誘發偽膜性腸炎,艱難梭菌毒素破壞腸黏膜屏障導致痙攣性腹痛。典型癥狀為水樣腹瀉伴臍周絞痛,需停用原抗生素并口服甲硝唑或萬古霉素。
造影劑過敏時組胺釋放可刺激腸道平滑肌強烈收縮,出現陣發性絞痛伴腸鳴音亢進。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能拮抗組胺效應,嚴重時需肌注腎上腺素解除痙攣。
別嘌呤醇等藥物可能誘發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腸壁嗜酸細胞浸潤導致持續性腹痛。內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糜爛,需系統使用潑尼松控制過敏炎癥。
發生藥物過敏相關腹痛時應記錄可疑藥物名稱,避免再次接觸同類藥物。發作期選擇低纖維飲食如米粥、饅頭,減少胃腸刺激。適當補充電解質溶液預防脫水,腹痛持續超過6小時或出現血便需急診排除腸梗阻等急腹癥。過敏體質者用藥前應主動告知醫生既往過敏史,必要時進行皮膚敏感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