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積液可能由關節損傷、骨關節炎、感染、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注射、關節穿刺、物理治療、抗炎藥物、手術治療等方式緩解。
1、關節損傷:
膝關節積液常見于運動損傷或外力撞擊導致的半月板撕裂、韌帶拉傷。關節腔內滑膜受刺激后分泌過量液體,表現為局部腫脹、活動受限。急性期需冰敷制動,慢性期可通過超聲波治療促進吸收。
2、骨關節炎:
退行性病變導致軟骨磨損,關節邊緣骨贅刺激滑膜增生。患者晨起關節僵硬超過30分鐘,上下樓梯疼痛加劇。口服塞來昔布、外用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可緩解癥狀,嚴重者需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
3、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侵入關節腔引發化膿性關節炎,多伴隨高熱、皮膚發紅等全身癥狀。關節液呈膿性,白細胞計數顯著升高。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聯合萬古霉素,必要時行關節鏡下灌洗引流。
4、痛風發作:
尿酸鹽結晶沉積誘發急性炎癥反應,常見于第一跖趾關節和膝關節。夜間突發劇痛伴皮膚紫紅,血尿酸值超過420μmol/L。急性期服用秋水仙堿,緩解期配合苯溴馬隆促進尿酸排泄。
5、自身免疫疾病:
類風濕因子攻擊滑膜組織導致持續性炎癥,呈現對稱性關節腫脹。X線顯示關節間隙狹窄,抗CCP抗體陽性。甲氨蝶呤聯合生物制劑可控制病情,晚期需行滑膜切除術。
日常建議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荷,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可增強股四頭肌力量。飲食多攝入三文魚、奇異果等抗炎食物,避免高嘌呤飲食。膝關節持續腫脹超過一周或伴隨發熱癥狀時,需及時至風濕免疫科或骨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