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癌的嚴重程度需結合分期判斷,早期發現可通過手術根治,晚期可能出現轉移需綜合治療。其風險與腫瘤分化程度、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相關。
1、早期癥狀: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交替、便血或黏液便。建議50歲以上人群定期腸鏡檢查,發現腺瘤性息肉及時切除。飲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減少紅肉加工食品。
2、局部進展期:腫瘤穿透腸壁可能引發腸梗阻,表現為腹脹腹痛停止排氣。需評估是否行新輔助化療,常用方案包含奧沙利鉑、卡培他濱。術后需造口護理培訓。
3、轉移風險:肝肺轉移常見,CEA指標監測有助判斷。轉移灶可考慮靶向治療如貝伐珠單抗聯合FOLFOX方案。立體定向放療對寡轉移灶效果顯著。
4、術后監測:前2年每3個月復查CT和腸鏡,監測吻合口復發。生活方式調整包括戒煙限酒,補充維生素D。適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可改善預后。
5、遺傳因素:林奇綜合征患者需基因檢測,直系親屬應提早篩查。免疫治療對dMMR型腫瘤效果突出,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可作為選擇。
預防乙狀結腸癌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燕麥、奇亞籽等食材。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游泳騎行,控制BMI在18.5-23.9范圍。術后患者可進行低強度瑜伽改善腸道蠕動,避免高脂飲食誘發膽汁酸分泌過多。定期糞便潛血檢測聯合腸鏡是有效的二級預防手段,尤其對于有家族史人群建議40歲開始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