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可通過藥物治療、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干預,其預后與病因及并發癥控制密切相關。疾病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謝異常等因素引起。
1、病毒性肝炎: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是常見病因,可能與病毒持續復制、免疫損傷有關,通常表現為黃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礙。抗病毒治療需長期使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索磷布韋等藥物,配合保肝藥物延緩纖維化進展。
2、酒精性肝病:長期酗酒導致肝細胞壞死,可能與乙醇代謝產物毒性、氧化應激有關。嚴格戒酒是基礎治療,補充維生素B族及白蛋白,重癥需血漿置換清除毒素。
3、藥物性肝損傷:對乙酰氨基酚等藥物過量使用會引發肝壞死,需立即停用致病藥物,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必要時進行血液灌流治療。
4、人工肝支持:血漿置換聯合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可暫時替代肝臟功能,適用于肝性腦病、高膽紅素血癥患者,為肝移植爭取時間。
5、肝移植手術:終末期患者可選擇活體肝移植或尸體肝移植,術后需終身服用他克莫司、嗎替麥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劑預防排斥反應。
慢性肝衰竭患者需保證每日35-40kcal/kg熱量攝入,選擇易消化的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腐。限制鈉鹽攝入在2-4g/日以減輕腹水,補充支鏈氨基酸制劑改善營養狀態。適度進行床邊腳踏車訓練等低強度運動,避免跌倒引發消化道出血。定期監測血氨、凝血酶原時間等指標,出現嗜睡或嘔血需立即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