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多數情況下不屬于嚴重疾病,但可能反復發作影響生活質量。該病主要表現為皮膚風團、瘙癢,持續時間超過6周即可診斷為慢性。
一、癥狀與分期:
慢性蕁麻疹根據發作頻率可分為間歇型和持續型。間歇型每周發作少于3次,風團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持續型每日出現新皮損,伴隨明顯瘙癢。約半數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腫,表現為眼瞼、口唇等疏松部位腫脹。極少數可能累及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出現呼吸困難、腹痛等癥狀。
二、病因與誘因:
發病機制主要與肥大細胞異?;罨嘘P。常見誘因包括物理刺激壓力、寒冷、感染幽門螺桿菌、自身免疫疾病甲狀腺炎等。部分患者存在IgG型自身抗體,導致組胺持續釋放。精神壓力、疲勞可能加重癥狀,但通常不會直接導致病情惡化。
三、治療與管理:
基礎治療采用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效果不佳時可加倍劑量或聯用奧馬珠單抗。頑固性病例需排查潛在疾病,必要時使用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日常需記錄發作日記,避免搔抓和過熱刺激,穿著寬松棉質衣物。冷敷可緩解瘙癢,水溫建議控制在32-34℃。
慢性蕁麻疹患者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已知誘發因素。飲食宜清淡,減少含組胺食物如海鮮、發酵食品的攝入。適度進行瑜伽、冥想等減壓活動有助于控制發作頻率。建議每3-6個月復查甲狀腺功能等指標,病程超過5年者需警惕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