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皮炎通常由紫外線過敏、光毒性反應、皮膚屏障受損、遺傳易感性及藥物光敏反應等原因引起。
1、紫外線過敏:
部分人群對中波紫外線UVB或長波紫外線UVA存在異常免疫反應,導致暴露部位出現紅斑、丘疹或水皰。這類過敏屬于遲發型超敏反應,通常在日曬后24-48小時發作。治療需避免暴曬,嚴重時可短期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如氫化可的松。
2、光毒性反應:
接觸光敏性物質如呋喃香豆素后經紫外線照射,會產生自由基損傷皮膚細胞。常見于接觸柑橘類水果汁液或服用光敏藥物如四環素類抗生素。表現為曬傷樣紅腫,需停用致敏物質并冷敷緩解。
3、皮膚屏障受損:
角質層過薄或皮脂膜缺失會增加紫外線穿透性,多見于過度清潔、濕疹患者或老年人。這類人群更易出現日光性皮炎,建議使用含神經酰胺的修復霜增強屏障功能。
4、遺傳易感性:
某些基因多態性如MLPH基因會導致黑色素合成障礙,使皮膚缺乏自然光保護機制。此類患者往往伴有雀斑或多發性痣,需嚴格做好物理防曬。
5、藥物光敏反應:
部分降壓藥如氫氯噻嗪、抗抑郁藥如舍曲林等可通過光化學反應誘發皮炎。表現為曝光區界限分明的紅斑,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
預防日光性皮炎需綜合采取防護措施:選擇UPF50+防曬衣帽,避免10-16點強光時段外出;日常使用廣譜防曬霜SPF30+/PA+++以上,每2小時補涂;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草莓及含歐米伽-3的深海魚,減少光敏性蔬菜如芹菜、茴香攝入;曬后及時使用冷藏蘆薈膠冷敷。若出現大面積水皰或發熱等全身癥狀,需立即就診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