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出血是肺泡或肺間質血管破裂導致的嚴重病癥,主要與早產、缺氧、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先天性心臟病等因素有關。
1、早產因素:
早產兒肺部發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肺泡壁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易因機械通氣壓力或血流動力學變化導致出血。臨床表現為呼吸窘迫突然加重,氣管插管內可見血性分泌物。需通過糾正凝血功能、調整呼吸機參數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
2、缺氧損傷:
圍產期窒息或嚴重呼吸窘迫綜合征可引起肺動脈高壓,肺血管內皮細胞缺氧損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患兒常伴隨皮膚青紫、血氧飽和度驟降。治療需立即氧療,嚴重者需一氧化氮吸入或體外膜肺氧合支持。
3、感染誘發:
敗血癥或肺炎時,病原體毒素破壞血管內皮屏障,炎癥介質激活凝血系統。常見于B族鏈球菌或大腸桿菌感染,表現為發熱、血小板減少。需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如氨芐西林聯合頭孢噻肟,同時輸注血小板糾正凝血異常。
4、凝血異常:
維生素K缺乏、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凝血機制失衡導致出血傾向。實驗室檢查可見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降低。需靜脈補充維生素K,嚴重者需輸注新鮮冰凍血漿或冷沉淀。
5、心臟疾病:
動脈導管未閉或左心發育不良等先天性心臟病可引起肺循環淤血,血管靜水壓升高導致出血。超聲心動圖可明確診斷,需前列腺素E1維持導管開放,必要時行手術矯治。
新生兒肺出血起病急驟,家長需密切觀察呼吸頻率、膚色及喂養情況。維持適宜環境溫度,避免劇烈搬動。母乳喂養可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強抵抗力,但急性期需暫停經口喂養改為靜脈營養。恢復期建議定期隨訪胸片及凝血功能,按醫囑補充鐵劑預防貧血,接種疫苗時需評估凝血狀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接觸患兒前后嚴格手衛生,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