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起疙瘩越抓越多可能由過敏性皮炎、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或蟲咬性皮炎引起,可通過抗組胺藥物、外用糖皮質激素、避免搔抓、冷敷緩解及排查過敏原等方式改善。
1、過敏性皮炎:
過敏性皮炎是免疫系統對過敏原的過度反應,常見過敏原包括花粉、塵螨、動物皮屑等。皮膚接觸后釋放組胺,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和炎癥細胞浸潤,表現為紅色丘疹伴劇烈瘙癢。反復搔抓會破壞皮膚屏障,加重炎癥反應。建議口服氯雷他定等二代抗組胺藥,配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局部涂抹。
2、蕁麻疹:
蕁麻疹典型表現為風團樣皮疹,與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有關。物理刺激、食物如海鮮、藥物如青霉素均可誘發。搔抓時機械摩擦會刺激肥大細胞進一步脫顆粒,形成"越抓越多"的惡性循環。急性期需避免熱刺激,可服用西替利嗪聯合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
3、濕疹:
慢性濕疹患者存在皮膚屏障功能障礙,抓撓會導致表皮剝脫、滲出增加,繼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形成膿皰。神經末梢暴露后瘙癢感加劇,形成"瘙癢-搔抓-皮疹加重"的循環。治療需長期使用尿素軟膏修復屏障,急性期短期應用氫化可的松乳膏。
4、接觸性皮炎:
鎳合金首飾、染發劑等化學物質直接刺激皮膚后,T淋巴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超敏反應可導致局部紅斑、水皰。持續搔抓會使致敏物質擴散至周圍皮膚,擴大皮損范圍。確診需做斑貼試驗,治療首選鹵米松乳膏封包,合并感染時加用莫匹羅星軟膏。
5、蟲咬性皮炎:
蚊蟲叮咬后唾液蛋白引發IgE介導的過敏反應,表現為中央有針尖大小咬痕的紅色丘疹。搔抓可能導致毒素擴散或繼發感染,形成衛星灶樣皮疹。兒童更易出現大皰性反應,可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嚴重時口服地氯雷他定。
日常應選擇棉質透氣衣物,避免使用堿性沐浴露。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浴后3分鐘內涂抹保濕霜。飲食注意記錄可疑致敏食物,如發現食用堅果、芒果后癥狀加重需規避。室內保持濕度40%-60%,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防螨罩。若皮疹持續擴散伴發熱或膿性分泌物,需及時排查是否合并細菌或病毒感染。夜間瘙癢明顯者可睡前服用鎮靜類抗組胺藥如撲爾敏,但需注意嗜睡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