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改善胃動力、定期胃鏡監測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膽汁反流、自身免疫損傷、長期藥物刺激、年齡增長胃黏膜退化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避免酒精和濃咖啡對胃黏膜的持續損傷。增加富含維生素B12的動物肝臟、蛋類和發酵豆制品,彌補胃酸分泌不足導致的營養吸收障礙。采用少食多餐原則減輕胃部負擔。
2、病原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標準四聯療法包含鉍劑、質子泵抑制劑聯合兩種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是常用抗生素組合,治療周期通常10-14天。根除治療后可顯著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3、黏膜修復: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硫糖鋁可中和膽汁酸,形成物理保護層。前列腺素衍生物米索前列醇能促進黏膜血流,增強防御功能。伴有腸化生患者需每6-12個月復查胃鏡監測病變進展。
4、癥狀控制:胃動力不足引起的腹脹可選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腸動力藥。反酸燒心癥狀明顯時,短期使用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但應避免長期抑酸加重黏膜萎縮。
5、免疫調節: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需監測維生素B12水平,定期肌注補充。伴惡性貧血者需聯合葉酸治療,甲狀腺功能異常者應同步進行內分泌調節。這類患者胃癌風險較高,建議每年進行胃鏡及腫瘤標志物篩查。
萎縮性胃炎患者日常需保持低鹽高蛋白飲食,適量食用猴頭菇、山藥等藥食同源食材。避免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損傷胃黏膜藥物,戒煙并控制咖啡因攝入。每周進行3-5次有氧運動改善胃腸血液循環,太極拳等舒緩運動可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胃痛持續加重或出現消瘦黑便等報警癥狀時需及時消化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