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厚度3.6厘米屬于正常范圍上限,需結合超聲檢查其他指標綜合評估。胎盤增厚可能由妊娠期高血壓、母體感染、胎盤早剝、胎兒水腫、胎盤絨毛膜血管瘤等因素引起。
1、妊娠期高血壓:
妊娠20周后出現血壓升高可能引發胎盤代償性增厚。典型表現為血壓≥140/90mmHg伴蛋白尿,可能伴隨頭暈、視物模糊。需通過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常用甲基多巴、拉貝洛爾等,同時監測胎兒生長狀況。
2、母體感染:
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等病原體感染可導致胎盤炎性增厚。多伴有發熱、異常陰道分泌物,可能引發胎兒宮內感染。確診需進行TORCH篩查,必要時使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療,嚴重感染需評估胎兒預后。
3、胎盤早剝:
胎盤基底膜出血形成的血腫會使測量厚度增加。典型表現為突發腹痛伴陰道流血,胎心監護顯示胎兒窘迫。根據剝離面積選擇期待治療或緊急剖宮產,需警惕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并發癥。
4、胎兒水腫:
Rh血型不合或胎兒心律失常等疾病引起的全身水腫可繼發胎盤增厚。超聲可見胎兒皮下積液、胸腹水,可能合并羊水過多。需進行胎兒心臟超聲、臍血流監測,嚴重者需宮內輸血或提前終止妊娠。
5、胎盤絨毛膜血管瘤:
胎盤良性腫瘤占位導致局部厚度增加。超聲顯示胎盤內邊界清晰的混合回聲團塊,較大腫瘤可能引起胎兒貧血或心衰。定期超聲監測腫瘤生長情況,必要時行胎兒鏡手術或提前分娩。
建議孕婦每日左側臥位休息改善胎盤灌注,補充富含鐵質的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預防貧血,避免劇烈運動減少腹部撞擊風險。每周監測血壓和胎動變化,若出現陰道流血、持續性腹痛或胎動減少需立即就醫。妊娠晚期可適當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豆制品等維持胎盤功能,定期進行胎心監護和超聲復查評估胎兒發育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