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風險篩查是通過系統評估個體營養狀況,識別存在營養不良或營養風險人群的標準化工具。營養風險篩查方法包括NRS-2002、MUST、MNA-SF等量表,評估內容涵蓋體重變化、飲食攝入、疾病嚴重程度等維度。
1、篩查目的:營養風險篩查旨在早期發現潛在營養不良風險,避免并發癥發生。住院患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重點篩查對象,通過量化評分劃分風險等級,為臨床營養干預提供依據。
2、常用工具:NRS-2002適用于住院患者,包含營養狀況評分和疾病嚴重度評分;MUST適合社區人群篩查,側重體重指數和體重下降程度;MNA-SF專為老年人設計,納入進食能力和活動能力評估。
3、評估內容:篩查主要關注近期體重下降幅度、飲食攝入減少程度、體質指數異常等指標。合并糖尿病、腫瘤等消耗性疾病時需額外評估代謝需求,創傷或術后患者需監測炎癥指標對營養代謝的影響。
4、風險分級:根據評分結果分為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三級。低風險者需定期監測,中風險者需飲食指導,高風險者需制定個性化營養支持方案,必要時采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
5、臨床意義:規范篩查可降低住院患者感染率、縮短住院時間。對腫瘤患者能改善治療耐受性,對老年患者可預防肌少癥,對術后患者能促進傷口愈合,實現精準營養管理。
營養風險篩查實施需結合膳食調查、人體測量和生化檢測,建議高風險人群每日保證優質蛋白質攝入,如雞蛋、魚肉、乳清蛋白,配合抗阻運動維持肌肉量。篩查陽性者應轉診至臨床營養科,制定個體化營養計劃,定期復查血清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等營養指標,動態調整干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