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的典型癥狀包括口腔黏膜白色斑塊、進食疼痛、局部灼熱感、嬰幼兒拒食及病灶周圍充血。鵝口瘡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見于免疫力低下者或長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
1、白色斑塊:
口腔黏膜表面出現乳白色或灰白色凝乳狀斑塊是鵝口瘡最顯著的特征。斑塊多分布于舌面、頰黏膜、上腭等部位,用力擦拭后可見下方黏膜充血或輕微出血,但斑塊不易完全剝脫。這種偽膜樣病變是真菌菌絲與脫落上皮細胞混合形成的。
2、進食疼痛:
病變區域接觸食物時會產生明顯刺痛感,尤其進食酸性或辛辣食物時疼痛加劇。嬰幼兒常表現為哺乳時突然哭鬧、拒絕含接乳頭,成人可能出現咀嚼受限。疼痛程度與黏膜炎癥范圍相關,嚴重者可影響正常進食。
3、局部灼熱感:
約60%患者主訴病灶處有持續燒灼感或癢感,在空腹時癥狀更為明顯。這種不適感源于真菌代謝產物對神經末梢的刺激,可能伴隨口腔干燥感。嬰幼兒雖無法言語表達,但會頻繁用手抓撓口腔周圍。
4、嬰幼兒拒食:
哺乳期嬰兒出現突然厭食、體重增長緩慢需警惕鵝口瘡。白色斑塊造成的疼痛使嬰兒產生進食恐懼,表現為哺乳時扭頭、哭鬧、咬乳頭等行為。長期拒食可能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良等繼發問題。
5、病灶周圍充血:
斑塊周邊黏膜呈現環形充血帶,是機體對真菌感染的炎癥反應。充血區域觸痛明顯,可能向周圍擴散形成較大范圍的紅色糜爛面。免疫功能受損者可能出現充血區域出血或潰瘍加深。
鵝口瘡患者需保持口腔清潔,哺乳器具應每日煮沸消毒。飲食宜選擇溫涼流質食物如米湯、酸奶,避免過酸過甜食物刺激黏膜。成人患者建議停用含糖漱口水,用碳酸氫鈉溶液漱口可抑制真菌生長。嬰幼兒尿布區合并真菌感染時需同步治療,所有家庭成員應避免共用毛巾。癥狀持續3天無改善或伴隨發熱需及時就醫,免疫缺陷患者出現食管念珠菌病風險時需系統性抗真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