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英文縮寫,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和母嬰傳播三種途徑感染人體,可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HIV感染后主要破壞CD4+T淋巴細胞,使人體免疫功能逐漸衰竭。
1、病毒特性:
HIV屬于逆轉錄病毒科,分為HIV-1和HIV-2兩型。病毒外層包膜含有gp120和gp41糖蛋白,能與宿主細胞表面的CD4受體結合。病毒RNA通過逆轉錄酶轉化為DNA后整合入宿主基因組,形成持續性感染。
2、傳播途徑:
主要傳播方式包括無保護性行為、共用注射器具、母嬰垂直傳播及輸入污染血液制品。日常接觸如共用餐具、擁抱等不會傳播。病毒在體外存活時間較短,常規消毒方法即可滅活。
3、疾病進程:
感染后經歷急性期、臨床潛伏期和艾滋病期三個階段。急性期可能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等流感樣癥狀;潛伏期通常持續8-10年無明顯癥狀;最終因CD4細胞計數降至200個/μL以下進入艾滋病期。
4、診斷方法:
通過HIV抗體檢測、抗原抗體聯合檢測及核酸檢測進行診斷。窗口期約為2-6周,高危暴露后需在不同時間點重復檢測。確診后需進行CD4細胞計數和病毒載量檢測評估病情。
5、防治措施:
暴露前可使用替諾福韋/恩曲他濱等藥物進行預防;暴露后72小時內啟動阻斷治療。確診后需終身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常用方案包含拉米夫定、多替拉韋等三種藥物組合。
預防HIV感染需堅持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有創操作。感染者應保持規律作息,適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避免生食及未消毒乳制品。定期進行CD4檢測和病毒載量監測,出現持續發熱、體重驟降等癥狀需及時就醫。社會應消除對感染者的歧視,共同營造科學的防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