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需通過定期監測肝功能、規范用藥、飲食調整、避免感染、心理調適等方式管理疾病。該病可能與遺傳易感性、環境誘因、免疫調節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乏力、黃疸、肝區不適等癥狀。
1、定期監測:每3-6個月需復查ALT、AST、IgG等指標,超聲檢查可評估肝臟形態變化。病情活動期應增加檢測頻率,發現指標異常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長期隨訪有助于早期發現肝硬化或肝癌風險。
2、規范用藥:潑尼松聯合硫唑嘌呤是基礎治療方案,布地奈德適用于不耐受傳統激素者。免疫抑制劑需持續使用3年以上,擅自停藥易導致復發。用藥期間需監測骨質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
3、飲食管理: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1.2-1.5g/kg體重,優先選擇魚類、豆制品等優質蛋白。嚴格禁酒,限制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合并腹水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在2g/日以下。
4、感染預防:接種甲肝、乙肝疫苗可降低重疊感染風險。流感季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接觸傳染源后需及時預防性用藥。發熱超過38℃應排查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
5、心理支持:加入病友互助組織可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正念冥想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家屬應了解疾病特點,避免過度保護造成患者社會功能退化。
患者需保持每日3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但肝功能異常時需減少運動強度。飲食可增加燕麥、藍莓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烹飪方式建議選擇蒸煮代替煎炸。保證7-8小時睡眠有助于免疫調節,冬季注意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出現皮膚瘙癢時可使用爐甘石洗劑緩解,嚴重瘙癢需排除膽汁淤積可能。育齡期女性應在病情穩定期計劃妊娠,妊娠全程需密切監測肝功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