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典型表現包括異常子宮出血、陰道排液及下腹疼痛,多數患者確診時處于Ⅰ期。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癥狀有絕經后出血、月經紊亂、盆腔疼痛、貧血體征以及晚期轉移癥狀。
1、絕經后出血:
約90%患者以絕經后陰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出血量從點滴狀到大量不等。這是由于腫瘤侵蝕子宮內膜血管所致,需與萎縮性陰道炎鑒別。建議絕經1年以上出血者立即行宮腔鏡檢查,診斷性刮宮病理準確率可達95%。
2、月經紊亂:
未絕經患者常見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周期縮短,可能與腫瘤影響子宮內膜正常脫落有關。40歲以上女性出現持續3個月以上月經異常時,應排查子宮內膜病變,超聲檢查顯示子宮內膜增厚>4mm需進一步評估。
3、陰道排液:
25%患者出現血性或漿液性分泌物,晚期合并感染時可呈膿性伴惡臭。排液機制為腫瘤壞死組織混合宮腔滲出液,細胞學檢查可能發現異型腺上皮細胞。持續1個月以上的異常排液需警惕。
4、盆腔疼痛:
腫瘤侵犯子宮肌層或壓迫神經時可引起下腹墜痛,晚期癌灶轉移至盆腔淋巴結可能導致腰骶部放射痛。疼痛特點為持續性逐漸加重,與月經周期無關,CT檢查可見子宮肌層浸潤深度。
5、晚期轉移癥狀:
Ⅳ期患者可能出現肺轉移致咳嗽咯血、骨轉移致病理性骨折、腹腔轉移致腸梗阻等。CA125值>35U/ml提示可能存在腹膜播散,PET-CT可發現全身轉移灶,此類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
建議所有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進行婦科檢查、經陰道超聲和子宮內膜活檢三聯篩查。保持健康體重BMI<25、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可降低發病風險。確診患者需根據分期選擇手術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放療或化療,治療后應每3-6個月隨訪腫瘤標志物及影像學檢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需嚴格控制基礎疾病,避免使用單一雌激素替代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