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娩通常分為三個產程,主要包括第一產程宮頸擴張期、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第三產程胎盤娩出期。
1、宮頸擴張期:
第一產程從規(guī)律宮縮開始至宮口開全,初產婦平均需要11-12小時。此階段分為潛伏期和活躍期,潛伏期宮縮間隔約5-6分鐘,宮頸擴張至3厘米;活躍期宮縮頻率增至2-3分鐘一次,伴隨宮頸快速擴張至10厘米。此期間可能出現腰骶部酸脹、胎膜早破等現象,建議通過拉瑪澤呼吸法緩解疼痛。
2、胎兒娩出期:
第二產程從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通常持續(xù)1-2小時。產婦需配合宮縮向下用力,助產士會指導采用半臥位或側臥位分娩體位。此階段可見胎頭著冠、會陰擴張等表現,必要時會實施會陰側切。胎兒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并進行阿普加評分。
3、胎盤娩出期:
第三產程在胎兒娩出后5-30分鐘內完成,子宮收縮促使胎盤剝離娩出。醫(yī)護人員會檢查胎盤完整性,預防產后出血。此時產婦可能出現短暫寒戰(zhàn)反應,需密切監(jiān)測血壓、宮底高度等指標。若胎盤滯留超過30分鐘需人工剝離。
4、產程觀察要點:
全程需持續(xù)胎心監(jiān)護,觀察宮縮強度與頻率。潛伏期每4小時進行陰道檢查,活躍期每2小時評估進展。異常情況如宮縮乏力、胎心異常、產程停滯等需及時干預,必要時轉為剖宮產。
5、特殊產程變化:
急產者總產程可能短于3小時,需預防軟產道損傷;滯產者超過24小時需評估頭盆關系。雙胎分娩第二個胎兒通常在20分鐘內娩出,臀位分娩需采用特殊助產手法。
分娩過程中建議保持適度活動加速產程,如使用分娩球、改變體位等。攝入易消化食物補充能量,但進入活躍期后避免固體飲食。產后2小時是出血高風險期,需持續(xù)觀察生命體征。哺乳刺激有助于促進宮縮,產后6小時內應完成首次母乳喂養(yǎng)。注意會陰護理,每日用溫水清洗2-3次,發(fā)現異常出血或發(fā)熱需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