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煩可通過心理調節、藥物干預等方式緩解。藥物選擇需結合具體病因,常見原因包括焦慮障礙、抑郁狀態、激素波動、睡眠不足、慢性壓力等。
1、焦慮障礙:可能與遺傳、神經遞質失衡有關,通常表現為過度擔憂、心悸等癥狀。短期可選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帕羅西汀、舍曲林,苯二氮?類藥物如勞拉西泮輔助緩解急性癥狀。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可減少藥物依賴。
2、抑郁狀態:涉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異常,常伴隨興趣減退、乏力。三環類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或新型藥物米氮平均可調節情緒。需持續用藥4-6周方顯效,期間需監測情緒變化。
3、激素波動:女性經前期、圍絕經期雌激素水平變化易致情緒波動。短期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貼片可改善癥狀,植物提取物如圣約翰草也有調節作用。建議同步記錄月經周期與情緒變化關聯性。
4、睡眠紊亂:持續睡眠不足會導致前額葉皮層功能下降。非苯二氮?類鎮靜藥如唑吡坦可短期使用,褪黑素受體激動劑阿戈美拉汀兼具抗抑郁作用。建立固定作息比藥物更重要。
5、慢性壓力:長期皮質醇升高會損傷海馬體。適應原類藥物如人參、刺五加可調節應激反應,SSRI類藥物氟西汀適用于伴軀體化癥狀者。正念訓練每周3次能降低壓力激素水平。
日常可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牛奶,配合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促進內啡肽分泌。建立情緒日記追蹤觸發因素,臥室保持22-25℃適宜睡眠溫度。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自殺念頭需立即精神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