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可能由遺傳因素、代謝異常、眼部外傷、先天性感染、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手術治療、屈光矯正、營養干預、感染控制、藥物調整等方式改善。
1、遺傳因素:
部分兒童白內障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相關,如CRYAA、CRYBB2等基因突變導致晶狀體蛋白結構異常。此類患兒多伴有家族史,需通過基因檢測明確診斷。早期發現可通過光學矯正改善視力,嚴重時需行晶狀體切除術聯合人工晶體植入。
2、代謝異常:
半乳糖血癥、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會導致晶狀體滲透壓改變。半乳糖激酶缺乏使半乳糖醇蓄積,引發晶狀體纖維水腫混濁。這類患兒需嚴格限制乳制品攝入,糖尿病患兒需控制血糖。代謝性白內障可能伴隨肝脾腫大、生長發育遲緩等癥狀。
3、眼部外傷:
鈍器傷或穿刺傷可破壞晶狀體囊膜,使房水滲入導致纖維腫脹。外傷性白內障常見于學齡期兒童,可能伴有前房積血、虹膜粘連等并發癥。需急診處理開放性傷口,穩定后再考慮超聲乳化手術,術后需長期隨訪防止弱視。
4、先天性感染:
妊娠期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可干擾胎兒晶狀體發育。風疹綜合征患兒除白內障外,多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耳聾等畸形。確診需檢測母體及新生兒特異性IgM抗體,出生后6個月內行白內障手術可最大限度保留視覺功能。
5、藥物副作用:
長期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或眼部使用縮瞳劑可能誘發白內障。激素通過抑制晶狀體上皮細胞鈉鉀泵功能,導致電解質紊亂和蛋白質變性。這類患兒需評估用藥必要性,可考慮更換為免疫抑制劑他克莫司或環孢素A。
兒童白內障患者術后需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營養素,避免劇烈運動防止人工晶體移位,定期進行視力訓練預防弱視。母乳喂養嬰兒出現白內障需排查半乳糖代謝異常,學齡兒童應佩戴防護眼鏡減少外傷風險。建議每3個月復查眼軸長度和屈光度,及時調整矯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