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痛可能由運動過量、乳酸堆積、電解質失衡、肌纖維損傷、炎癥反應等原因引起。
1、運動過量:
高強度或長時間運動超出肌肉負荷能力,導致肌纖維微損傷和能量代謝紊亂。運動后24-48小時出現的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屬于生理性反應,可通過熱敷、低強度拉伸、泡沫軸放松緩解。
2、乳酸堆積:
無氧運動時糖酵解產生乳酸,當清除速率低于生成速率時會引發局部酸脹感。這種酸痛多在運動后2-3小時達到高峰,12小時內逐漸消退,補充水分、進行冷熱交替浴可加速代謝。
3、電解質失衡:
大量出汗導致鈉、鉀、鎂等電解質流失,影響肌肉神經傳導功能。表現為肌肉痙攣伴酸痛,攝入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或香蕉、菠菜等食物可恢復平衡。
4、肌纖維損傷:
突然增加運動強度可能造成肌纖維撕裂,伴隨肌酸激酶升高。這種損傷性酸痛常持續3-7天,需暫停訓練并采用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抬高處理。
5、炎癥反應:
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引發肌炎,表現為持續酸痛伴無力感。可能與流感病毒、皮肌炎等因素有關,通常伴隨發熱、皮疹等癥狀,需就醫進行抗病毒或免疫調節治療。
日常可增加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魚、核桃等抗炎食物攝入,運動前后做好動態拉伸和靜態伸展,睡眠時保持適宜室溫避免肌肉緊張。若酸痛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紅腫熱痛,建議進行肌電圖和血液肌酶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