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結石可能由唾液成分改變、腺體結構異常、細菌感染、代謝紊亂、局部創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藥物治療、物理排石、手術取石、腺體切除等方式治療。
1、唾液成分改變:高鈣血癥或脫水導致唾液黏稠度增加,礦物質易沉積形成結石。減少乳制品攝入、每日飲水2000ml以上可稀釋唾液。碳酸酐酶抑制劑能降低唾液鈣濃度,常用乙酰唑胺、雙氯芬酸鈉、吲哚美辛等藥物。
2、腺體結構異常:導管先天狹窄或瘢痕形成造成唾液滯留。導管擴張術配合熱敷按摩促進排石,每日三次環形按摩腺體區域。可能與腮腺發育不良、導管憩室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進食后腺體腫脹、按壓疼痛等癥狀。
3、細菌感染:慢性涎腺炎引發導管上皮細胞脫落形成核心。頭孢氨芐、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淡鹽水漱口。感染性結石多與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相關,超聲可見腺體回聲增強伴導管擴張。
4、代謝紊亂:痛風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患者尿酸結晶沉積。別嘌醇調節尿酸代謝,限制動物內臟等高嘌呤食物。這類結石在X線下呈半透明影,常伴隨血清尿酸水平超過420μmol/L。
5、局部創傷:導管黏膜損傷后纖維蛋白聚集形成結石基質。微創手術如涎腺鏡取石或導管切開術適用于較大結石,術后含服維生素C片刺激唾液分泌。外傷性結石好發于頜下腺,約占全部病例的60%。
日常建議選擇流質飲食減少腺體負擔,蘋果、獼猴桃等酸性水果促進唾液分泌。避免嚼口香糖等持續性刺激動作,定期進行腺體超聲檢查。結石直徑超過5mm或反復發作需考慮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保持口腔濕潤可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