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可能引起出血,具體與息肉類型、位置、大小等因素相關。出血風險較高的息肉包括結腸息肉、胃息肉、子宮內膜息肉等,通常表現為便血、嘔血、異常陰道出血等癥狀。
1、結腸息肉:結腸息肉出血多與表面糜爛或血管破裂有關,常見于腺瘤性息肉或炎癥性息肉。患者可能出現鮮紅色血便或黑便,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并實施電切術、黏膜切除術等治療。
2、胃息肉: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可能因胃酸侵蝕導致出血,表現為嘔血或咖啡樣嘔吐物。胃鏡下可進行氬離子凝固術、高頻電凝切除等處理,同時需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
3、子宮內膜息肉:異常子宮出血是該類息肉的典型癥狀,可能與激素水平紊亂有關。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方式,術后需定期復查超聲。
4、宮頸息肉:接觸性出血常見于宮頸息肉,婦科檢查可見宮頸口贅生物。門診即可完成息肉摘除術,標本需送病理檢查排除惡變。
5、聲帶息肉:長期發聲不當導致的聲帶息肉可能痰中帶血,喉鏡檢查確診后需嗓音訓練,嚴重者行支撐喉鏡下切除術。
日常需注意觀察出血頻率和量,避免劇烈運動或局部刺激。飲食宜選擇低纖維、溫軟食物減少消化道摩擦,宮頸息肉患者術后兩周內禁止盆浴。息肉切除后應每年復查對應部位的影像學或內鏡檢查,40歲以上人群建議定期進行胃腸鏡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