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黑色素瘤可通過手術切除、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療、化療等方式治療。皮膚黑色素瘤可能與紫外線暴露、遺傳因素、免疫抑制、痣細胞異常增生、慢性炎癥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不對稱皮損、邊界模糊、顏色不均、直徑增大、瘙癢出血等癥狀。
1、手術切除:早期局限性黑色素瘤首選廣泛切除術,根據Breslow厚度確定切除范圍。對于原位瘤可采用莫氏顯微描記手術,侵襲性瘤需配合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后需定期隨訪監測復發跡象。
2、靶向治療:BRAF V600突變患者適用維莫非尼、達拉非尼等BRAF抑制劑,聯合曲美替尼可延長無進展生存期。NRAS突變者可嘗試MEK抑制劑司美替尼,治療期間需監測肝功能及心肌酶譜。
3、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適用于晚期患者,CTLA-4抑制劑伊匹木單抗可用于輔助治療。可能出現免疫相關性肺炎、結腸炎等不良反應,需配合糖皮質激素管理。
4、放療:適用于腦轉移灶的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或骨轉移的姑息性放療。術后高危患者可考慮輔助放療降低局部復發率,但可能引起放射性皮炎等并發癥。
5、化療:達卡巴嗪、替莫唑胺等烷化劑可用于轉移性黑色素瘤,聯合福莫司汀可提升客觀緩解率。新型化療藥物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對肢端型病灶效果顯著。
日常護理需嚴格防曬避免紫外線損傷,穿戴UPF50+防曬衣帽。每周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增強免疫功能。飲食推薦富含維生素D的深海魚、抗氧化物質豐富的藍莓,限制加工肉制品攝入。每月自我檢查全身皮膚變化,記錄ABCDE法則警示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