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主要由皮膚癬菌、酵母菌和非皮膚癬菌性霉菌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紅色毛癬菌、念珠菌、曲霉菌等。紅色毛癬菌占臨床病例的60%以上,其次為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酵母菌中以白色念珠菌為主,非皮膚癬菌性霉菌如短帚霉偶見。
1、皮膚癬菌感染:紅色毛癬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通過破壞甲板角蛋白繁殖。這類真菌偏好溫暖潮濕環境,健身房、游泳池等公共場所易傳播。初期表現為甲板遠端黃白色渾濁,逐漸發展為甲板增厚、脆裂。保持足部干燥、避免共用修甲工具可預防。
2、酵母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長期浸水人群。特征為甲周紅腫伴甲板凹凸不平,嚴重時出現甲分離。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者風險較高。控制血糖、減少手足浸泡時間有助于降低感染概率。
3、非皮膚癬菌性霉菌:短帚霉等霉菌感染常被誤診,多發生于熱帶地區或外傷后。臨床表現為甲板黑色或綠色變色,進展緩慢。這類真菌對常規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較低,需通過真菌培養明確病原體。
4、混合感染:約15%病例存在多種真菌混合感染,常見于老年人或甲外傷患者。臨床表現復雜,可能同時出現甲板增厚、變色和甲床分離。實驗室鏡檢結合培養能提高檢出率,治療需聯合用藥。
5、特殊人群感染:艾滋病患者易感染鐮刀菌,表現為甲板快速破壞。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可能感染罕見真菌如賽多孢霉。這類感染需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治療周期較普通感染延長50%。
預防灰指甲應選擇吸濕排汗的棉襪,每日更換并60℃以上熱水洗滌。運動后及時清潔足部,使用含茶樹精油的護理產品。治療期間避免美甲,每月修剪病甲至健康甲板重新生長。嚴重感染者需聯合口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與外用阿莫羅芬搽劑,療程通常持續3-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