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早期可以通過血清學檢測、暗視野顯微鏡檢查、腦脊液檢測、組織病理學檢查、核酸檢測等方式確診。梅毒螺旋體侵入人體后,血清學檢測可發現特異性抗體與非特異性抗體,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螺旋體活動,腦脊液檢測適用于神經梅毒篩查,組織病理學檢查能發現特征性病變,核酸檢測可精準識別病原體DNA。
1、血清學檢測:梅毒螺旋體侵入人體2-4周后,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性抗體TPPA/TPHA和非特異性抗體RPR/TRUST。血清學檢測分為初篩和確認兩步,初篩采用非特異性抗體試驗,陽性者需進行特異性抗體確認。該方法操作簡便,適用于大規模篩查,但窗口期可能出現假陰性。
2、暗視野顯微鏡檢查:一期梅毒硬下疳期,取病灶滲出液置于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8-14微米長的螺旋體呈旋轉運動。該方法能直接觀察到病原體,適用于早期診斷,但對操作者技術要求較高,陰性結果不能排除感染。
3、腦脊液檢測:神經梅毒患者需進行腦脊液檢查,包括細胞計數、蛋白定量及VDRL試驗。腦脊液白細胞數>5×10^6/L、蛋白>45mg/dL、VDRL陽性提示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該檢查需腰椎穿刺,適用于出現頭痛、視力異常等神經系統癥狀者。
4、組織病理學檢查:取皮膚黏膜病變組織進行銀染色或免疫熒光染色,可見表皮增生、血管周圍漿細胞浸潤等特征性改變。該方法能輔助診斷不典型病例,但屬于有創檢查,通常作為血清學檢測的補充手段。
5、核酸檢測:采用PCR技術檢測血液、腦脊液或組織中的梅毒螺旋體DNA,靈敏度達90%以上。該方法能突破血清學窗口期限制,適用于早期診斷和療效監測,但成本較高且需專業實驗室支持。
梅毒確診后需立即接受芐星青霉素治療,未治療者應避免性接觸直至完成全程治療。日常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搔抓皮損,性伴侶需同步篩查。飲食宜選擇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蛋奶,補充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增強免疫力,治療期間每3個月復查血清學指標直至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