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血腫可能由外傷、血管病變、凝血功能障礙、腫瘤侵蝕、醫源性損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保守治療、藥物干預、血管栓塞、手術清除、對癥支持等方式治療。
1、外傷因素:腹部或腰部遭受直接撞擊、擠壓等外力作用,可能導致腹膜后血管破裂出血。常見于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場景。輕微血腫可通過臥床休息、局部冷敷緩解;嚴重出血需行血管造影明確損傷部位,必要時實施血管結扎術或血腫清除術。
2、血管病變:腹主動脈瘤破裂、腎動脈畸形等血管異常是重要誘因。這類患者可能突發劇烈腰痛伴休克,CT檢查可見腹膜后廣泛滲血。急診處理包括血壓控制、輸血擴容,確診后需行覆膜支架植入術或開放性血管修復術。
3、凝血異常:血友病、抗凝藥物過量等導致凝血功能障礙時,輕微創傷即可引發血腫。表現為自發性腹膜后出血伴皮下瘀斑。治療需靜脈輸注凝血因子、新鮮冰凍血漿,長期服用抗纖溶藥物如氨甲環酸可降低復發風險。
4、腫瘤因素:腹膜后淋巴瘤、肉瘤等惡性腫瘤侵蝕血管,或轉移瘤破壞骨質均可導致出血。典型癥狀包括進行性腹痛、體重下降。需通過病理活檢確診,治療采用腫瘤切除聯合放化療,靶向藥物如貝伐珠單抗有助于控制出血。
5、醫源性損傷:腰椎穿刺、腎活檢等醫療操作可能誤傷血管。術后出現血壓下降、血紅蛋白持續降低需警惕。多數病例通過臥床制動、止血藥物如酚磺乙胺可恢復,大出血需介入栓塞或二次手術止血。
預防腹膜后血腫需避免腹部外傷,高血壓患者應規律監測主動脈情況。建議凝血功能障礙者定期復查相關指標,避免劇烈運動。日常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K的菠菜、動物肝臟,促進凝血功能。急性期過后可進行低強度步行訓練,但三個月內禁止提重物或扭轉腰部動作。出現無法緩解的腰痛、嘔血或意識模糊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