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水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耳部濕疹或異物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消炎藥、鼓膜修復手術或濕疹治療等方式改善。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耳道皮膚感染,常見于游泳后耳道進水或頻繁掏耳。表現為耳痛、瘙癢及黃色膿性分泌物。治療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撓,醫生可能開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藥物。伴隨耳周淋巴結腫大時需口服頭孢類抗生素。
2、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繼發于感冒,膿液積聚壓迫鼓膜可導致穿孔流膿。兒童高發,伴有發熱和聽力下降。需用苯酚甘油滴耳液消炎,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口服。反復發作需檢查腺樣體是否肥大。
3、鼓膜穿孔:
外傷或炎癥導致的鼓膜破損會使膿液從穿孔處流出,常伴隨耳鳴和傳導性耳聾。小穿孔可通過禁水入耳和抗感染治療自愈,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術。期間禁用棉簽深入清理,避免繼發感染。
4、耳部濕疹:
過敏性體質者耳廓或耳道皮膚出現紅斑、滲液,抓破后合并感染會流膿。需避免接觸洗發水等刺激物,局部涂抹氫化可的松乳膏抗炎,合并感染時加用莫匹羅星軟膏。反復發作需排查過敏原。
5、異物刺激:
昆蟲入耳或殘留棉簽纖維可能劃傷耳道引發感染。表現為突發耳痛和血性膿液。需由醫生用耳鏡取出異物,并用生理鹽水沖洗。自行掏取可能將異物推向深部損傷鼓膜。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洗澡時用防水耳塞保護。飲食增加鋅元素如牡蠣、堅果促進黏膜修復,急性期忌辛辣食物。出現膿液帶血、持續高熱或面癱等嚴重癥狀時需立即就醫,警惕顱內并發癥。兒童反復流膿建議檢查免疫功能和鼻咽部解剖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