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渾身疼痛可通過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營養干預、心理疏導和中醫調理等方式緩解。疼痛可能由骨關節炎、骨質疏松、肌肉勞損、神經病變或慢性炎癥等原因引起。
1、物理治療:
熱敷或冷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僵硬。低頻脈沖電刺激能減輕神經性疼痛,超聲波治療適用于深層組織炎癥。水中運動可減少關節負荷,建議每周進行2-3次溫水泳池活動。康復訓練應包含關節活動度練習和核心肌群強化,需在專業治療師指導下進行。
2、藥物治療:
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可短期控制炎癥性疼痛,但需監測胃腸道反應。骨質疏松患者可選用阿侖膦酸鈉等骨吸收抑制劑。神經病理性疼痛建議使用普瑞巴林,需注意嗜睡副作用。嚴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弱阿片類藥物如曲馬多,所有藥物均需嚴格遵循醫囑調整劑量。
3、營養干預:
每日應保證800-1000毫克鈣攝入,優選低脂乳制品和深綠色蔬菜。維生素D補充劑量建議為400-800IU/日,可配合鮭魚、蛋黃等食物。蛋白質攝入量需達1-1.2克/公斤體重,優先選擇魚類和豆類。限制高鹽食品以減輕骨質疏松風險,適量補充ω-3脂肪酸有助于緩解炎癥。
4、心理疏導:
慢性疼痛常伴隨焦慮抑郁情緒,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疼痛應對方式。團體心理治療能減少社會隔離感,正念訓練有助于提升疼痛耐受閾值。建議家屬參與疼痛日記記錄,客觀評估干預效果。音樂療法和藝術治療可作為輔助手段調節情緒。
5、中醫調理:
針灸選取足三里、腎俞等穴位可改善氣血運行。艾灸適用于寒性疼痛體質,隔姜灸效果更佳。中藥熏蒸可選用獨活、桑寄生等祛風濕藥材。推拿手法以輕柔的滾法、揉法為主,避免暴力扳法。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功法建議每日練習20-30分鐘。
建議每日進行30分鐘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騎固定自行車,注意運動前后充分熱身和拉伸。飲食可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多食用橄欖油、堅果和深海魚類。保證每日7-8小時優質睡眠,使用記憶棉床墊減輕壓力點疼痛。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和維生素D水平監測,建立疼痛程度評分記錄表便于醫生評估。社交活動參與度與疼痛感知呈負相關,建議每周參加2-3次集體活動。居住環境應安裝防滑設施和扶手,避免跌倒加重疼痛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