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外傷需通過口腔檢查、影像學檢查、牙髓活力測試、咬合關系評估、牙周檢查等方式明確損傷程度。
1、口腔檢查:通過視診和觸診評估牙齒松動度、斷裂位置及軟組織損傷情況。牙齦撕裂或牙齒移位需記錄具體方位,檢查時注意是否存在牙槽骨骨折。
2、影像學檢查:X線片可顯示牙根折裂、牙槽骨損傷等隱匿性問題,錐形束CT能三維定位復雜骨折線。兒童需額外關注恒牙胚是否受累。
3、牙髓活力測試:采用溫度測試或電活力儀判斷牙髓神經狀態,牙冠斷裂者需區分可復性/不可復性牙髓炎。年輕恒牙需定期復查牙髓血運重建可能。
4、咬合關系評估:檢查患牙與對頜牙接觸情況,早接觸可能導致創傷性咬合。使用咬合紙定位干擾點,必要時調磨修復體。
5、牙周檢查:探測牙周袋深度判斷牙周膜損傷程度,松動牙需固定4-6周。伴發牙槽突骨折時需測試牙齒動度分級。
急性期避免患牙咀嚼硬物,選擇軟食如蒸蛋、土豆泥減少機械刺激。恢復期可進行牙齒敏感護理,使用含氟牙膏及脫敏劑。出現夜間疼痛或牙齒變色需及時復診排除牙髓壞死,兒童患者每3個月復查牙根發育情況。運動時佩戴定制牙托預防二次損傷,日常清潔建議使用軟毛牙刷輕柔清理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