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間歇熱多見于感染性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腫瘤性疾病及代謝性疾病。間歇熱表現為體溫驟升后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間隔1-3天反復發作,主要與瘧疾、布魯氏菌病、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淋巴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相關。
1、感染性疾病:
瘧疾是典型病因,瘧原蟲侵入紅細胞后周期性裂解釋放致熱原,表現為48-72小時規律發熱。布魯氏菌病由接觸病畜或食用未滅菌乳制品感染,發熱伴多汗、關節痛。EB病毒感染也可出現間歇熱,常合并咽峽炎、淋巴結腫大。
2、風濕免疫病: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全身型Still病表現為高熱伴橙紅色皮疹、關節腫痛,發熱多出現于午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兒可能出現間歇熱,伴隨面部蝶形紅斑、光敏感等癥狀,需檢測抗核抗體明確診斷。
3、血液系統疾病:
淋巴瘤患兒常見周期性發熱,尤其霍奇金淋巴瘤可出現Pel-Ebstein熱型高熱與無熱期交替。白血病發熱多因粒細胞缺乏合并感染,但部分病例早期可表現為不明原因間歇熱。
4、腫瘤性疾病:
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實體瘤可能分泌炎性因子導致發熱。嗜鉻細胞瘤釋放兒茶酚胺可引起陣發性高熱伴血壓波動,需檢測尿VMA輔助診斷。
5、代謝性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兒因代謝亢進可出現低熱,部分表現為間歇性。遺傳性周期性發熱綜合征如家族性地中海熱,發作時體溫可達39℃以上,伴腹痛、胸痛等癥狀。
發現小兒間歇熱應記錄體溫曲線,觀察伴隨癥狀如皮疹、淋巴結腫大等。急性期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選擇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條。體溫超過38.5℃可物理降溫,避免過度包裹衣物。需及時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培養等檢查,必要時完善骨髓穿刺、影像學評估。持續發熱超過1周或伴隨精神萎靡、呼吸困難等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