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引流、鼓室成形術等方式治療。耳朵流膿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膽脂瘤、外傷感染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潔:
使用無菌棉簽輕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避免用力掏耳造成二次損傷。生理鹽水沖洗可清除膿性分泌物,但需注意保持耳道干燥,沖洗后傾斜頭部使液體自然流出。外耳道濕疹或真菌感染時需配合抗真菌藥膏。
2、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可針對細菌感染。使用前需將藥液溫熱至體溫,滴藥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鐘。化膿性中耳炎伴鼓膜穿孔時,需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霉素。
3、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肟等適用于急性中耳炎或伴隨全身癥狀者。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需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療程通常持續10-14天。兒童患者需按體重調整劑量。
4、鼓膜穿刺引流:
當中耳積液壓力過大引起劇烈耳痛或聽力下降時,耳科醫生會在鼓膜前下方穿刺引流。操作在顯微鏡下進行,可同時采集膿液做細菌培養。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
5、鼓室成形術:
膽脂瘤型中耳炎或聽骨鏈破壞需手術清除病灶。完壁式鼓室成形術可保留外耳道后壁,開放式手術適用于廣泛病變者。術后需定期清理術腔,聽力重建效果與病變程度相關。
保持耳道干燥是護理關鍵,洗浴時可用凡士林棉球堵塞外耳道。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原體經咽鼓管逆行感染。補充維生素A、C增強黏膜免疫力,急性期減少奶制品攝入降低分泌物黏稠度。游泳愛好者建議佩戴專業耳塞,反復發作需排查鼻竇炎等鄰近病灶。出現發熱、眩暈或面癱等并發癥表現時需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