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疼痛可能預示外耳道炎、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礙、耳部帶狀皰疹、顳下頜關節紊亂、耵聹栓塞、耳部腫瘤、耳外傷、乳突炎、三叉神經痛等疾病。疼痛程度和伴隨癥狀可幫助初步判斷病因。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膚或皮下組織感染引發炎癥反應,常見于頻繁掏耳或游泳后耳道進水。典型表現為耳道灼熱感、瘙癢,牽拉耳廓時疼痛加劇,可能伴隨淡黃色分泌物滲出。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撓,輕度感染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療。
2、中耳炎:
中耳腔因細菌或病毒感染產生積液,兒童發病率較高。特征為耳深部脹痛、聽力下降,急性期可能出現發熱,鼓膜充血膨隆時可觀察到"燈塔征"。治療需口服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鼓膜明顯膨出時需考慮鼓膜穿刺引流。
3、咽鼓管功能障礙:
連接中耳與鼻咽部的咽鼓管通氣異常導致中耳負壓,常見于感冒、鼻炎發作期。表現為耳悶脹感、耳鳴,可能伴隨"自聽增強"現象。可通過捏鼻鼓氣法緩解,嚴重者需鼻用糖皮質激素改善咽鼓管水腫。
4、耳部帶狀皰疹: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耳部神經節引發,典型癥狀包括耳廓簇狀水皰、劇烈刺痛,可能伴隨面癱、眩暈等Ramsay Hunt綜合征表現。早期使用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疼痛劇烈時可配合加巴噴丁等神經痛藥物。
5、顳下頜關節紊亂:
關節盤移位或肌肉痙攣引發的牽涉痛,疼痛多位于耳前區,咀嚼時加重,可能伴隨關節彈響。熱敷、軟食可緩解癥狀,嚴重者需口腔科進行咬合板治療或關節腔注射。
耳痛期間應避免用力擤鼻、潛水等增加耳壓的行為,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復。出現持續48小時以上劇烈疼痛、高熱、面癱或血性分泌物時需立即就醫。日常注意耳部清潔時避免使用尖銳物品,控制過敏性鼻炎等基礎疾病可降低耳部并發癥風險。游泳時佩戴專用耳塞,感冒期間可適當咀嚼口香糖促進咽鼓管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