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癌可能由遺傳因素、隱睪癥、睪丸發育異常、內分泌紊亂、接觸化學致癌物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手術切除、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方式干預。
1、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睪丸癌病史者發病風險顯著增高,尤其直系親屬患病時風險可達普通人群的4-6倍。與染色體異常如Klinefelter綜合征47,XXY相關,這類患者需定期進行睪丸超聲篩查。治療以根治性睪丸切除術為基礎,術后根據病理類型輔以放化療。
2、隱睪癥:
未降睪丸發生癌變風險是正常睪丸的3-14倍,即使通過手術將睪丸固定至陰囊仍存在風險。隱睪導致局部溫度升高和微環境改變可能誘發癌變,常表現為無痛性睪丸腫大。早期行睪丸固定術可降低風險,成年后仍需長期隨訪。
3、睪丸發育異常:
睪丸微小鈣化、曲細精管發育不全等先天異常可能進展為原位癌,約50%會在5年內發展為浸潤性癌。這類患者通常伴有不育或激素分泌異常,通過睪丸活檢可確診。預防性放療或局部切除適用于高危病例。
4、內分泌紊亂:
雌激素水平過高或雄激素/雌激素比例失衡可能刺激睪丸細胞異常增殖,常見于肝硬化或外源性雌激素攝入者。這類患者往往伴有男性乳房發育,血清AFP、HCG等腫瘤標志物監測尤為重要。內分泌調節聯合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
5、化學致癌物:
長期接觸農藥、重金屬等環境毒素會損傷睪丸生精上皮,油漆工、消防員等職業人群發病率較高。臨床多表現為睪丸硬結伴墜脹感,確診需結合病理檢查。脫離暴露環境后,根據分期選擇保留神經的腹膜后淋巴結清掃術。
建議20-40歲男性每月進行睪丸自檢,重點觸摸是否有無痛性腫塊或睪丸質地變硬。保持陰囊部位通風透氣,避免長時間騎自行車等造成局部壓迫的活動。飲食注意補充鋅、硒等微量元素,適當食用牡蠣、堅果等食物。確診后應進行精子冷凍保存,治療后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和胸部CT,5年生存率早期可達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