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中耳炎的藥物主要有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解熱鎮痛藥、糖皮質激素滴耳液和抗組胺藥。中耳炎的治療需根據病因和癥狀選擇合適藥物,細菌性感染需抗生素治療,過敏性中耳炎需抗組胺藥物控制。
1、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局部抗生素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適用于細菌性外耳道炎或鼓膜穿孔的中耳炎患者。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常見致病菌,使用前需清潔耳道分泌物。對青霉素過敏者需謹慎選擇成分,兒童用藥需遵醫囑調整濃度。
2、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洛和羅紅霉素等全身性抗生素適用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伴發熱患者。療程通常7-10天,需完成整個療程防止細菌耐藥。用藥期間可能出現胃腸道反應,與益生菌間隔2小時服用可減輕不適。嚴重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劑量。
3、解熱鎮痛藥:
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緩解中耳炎引起的耳痛和發熱癥狀。兒童推薦使用混懸劑型,劑量需按體重精確計算。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鼓膜充血和炎癥反應,但不宜長期使用,消化道潰瘍患者應選擇栓劑給藥。
4、糖皮質激素滴耳液:
地塞米松滴耳液等含激素制劑用于嚴重水腫的分泌性中耳炎,可快速減輕咽鼓管腫脹。需與抗生素聯用防止感染擴散,連續使用不超過2周。糖尿病患者使用期間需監測血糖,長期應用可能增加真菌感染風險。
5、抗組胺藥:
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適用于過敏性因素誘發的中耳炎,通過阻斷組胺H1受體減輕黏膜水腫。服藥期間可能出現嗜睡副作用,從事高空作業者應選擇非鎮靜類抗組胺藥。與鼻用激素噴霧聯合使用可增強對咽鼓管功能的改善效果。
中耳炎患者除藥物治療外,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進水,洗澡時可使用防水耳塞。急性期建議減少擤鼻涕動作以防病原體經咽鼓管逆行感染,哺乳期嬰兒應保持45度角喂養體位。飲食宜清淡,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復,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咽部。出現持續高熱、劇烈頭痛或面癱等嚴重癥狀時需立即就醫,防止顱內并發癥發生。康復期可進行咽鼓管吹張訓練促進中耳通氣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