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測量能否順產需綜合評估骨盆徑線、胎兒大小及產力因素,臨床常用髂棘間徑、髂嵴間徑、骶恥外徑、坐骨結節間徑等指標。
正常值為23-26厘米,反映骨盆入口橫徑寬度。該徑線過窄可能限制胎頭入盆,需結合其他徑線評估。孕期適度髖關節外展運動有助于維持骨盆柔韌性。
正常范圍25-28厘米,與髂棘間徑共同構成骨盆入口橫徑參考。測量時需注意孕婦體位標準,誤差超過1厘米需重新測量。瑜伽貓牛式可增強骨盆穩定性。
正常值18-20厘米,代表骨盆入口前后徑長度。該徑線小于18厘米時需警惕扁平骨盆可能。水中運動能減輕腰椎壓力,間接改善骨盆傾斜度。
正常值8.5-9.5厘米,反映骨盆出口橫徑。該徑線狹窄可能造成第二產程阻滯。凱格爾運動可增強盆底肌力量,輔助胎頭旋轉下降。
通過陰道檢查測量骶岬突出度,正常應≥11.5厘米。該徑線縮短提示中骨盆狹窄,可能需剖宮產終止妊娠。孕晚期側臥位休息可減少骨盆不對稱受力。
建議孕婦定期進行產前骨盆評估,結合B超測算胎兒雙頂徑、腹圍等數據。每日保持30分鐘步行,攝入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維持骨骼健康。出現持續性恥骨聯合疼痛或步態異常時需及時就診,必要時進行MRI檢查評估韌帶狀況。分娩時采用自由體位可充分利用骨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