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mm-20mm的肺結節可能由感染性病變、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炎性假瘤、結核球等原因引起,需通過影像學復查、病理活檢、手術切除等方式明確性質。
1、感染性病變:細菌或真菌感染可能導致肺部肉芽腫形成,表現為邊界模糊的磨玻璃結節。這類結節在抗感染治療后可能縮小或消失,常用藥物包括頭孢類抗生素、氟康唑等抗真菌藥。定期CT復查是主要監測手段。
2、良性腫瘤:錯構瘤、硬化性血管瘤等良性腫瘤通常生長緩慢,CT顯示邊緣光滑的實性結節。直徑>15mm的結節建議每3個月復查薄層CT,若持續增大需考慮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
3、惡性腫瘤:原發性肺癌或轉移瘤多表現為分葉狀、毛刺征的實性結節。18F-FDG PET-CT可評估代謝活性,病理確診需通過經皮肺穿刺或支氣管鏡活檢。手術方式包括肺段切除、肺葉切除等。
4、炎性假瘤:既往肺部炎癥遺留的纖維增生性病變,CT可見鈣化或空洞。這類結節通常無需特殊處理,但需與惡性腫瘤鑒別。動態觀察6-12個月無變化可判定為良性。
5、結核球:陳舊性肺結核形成的包裹性病灶,常伴衛星灶和胸膜牽拉征。痰結核菌檢測和γ-干擾素釋放試驗有助于鑒別,活動期需規范抗結核治療6-9個月。
對于14-20mm肺結節患者,建議戒煙并避免二手煙暴露,保持每天3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飲食注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攝入,限制紅肉及加工食品。每3-6個月進行低劑量CT隨訪,若出現咳嗽加重、痰中帶血等癥狀需及時胸外科就診。結節直徑>20mm或隨訪中增長超過2mm,應考慮胸腔鏡下微創手術切除。